【组成用量】
白果(去壳、炒黄)20粒,桑白皮12g,苏子、款冬花、半夏、黄芩各9g,麻黄、杏仁各6g,甘草3g。
【服用方法】
水煎服。
【功效作用】
方以麻黄、杏仁宣肺祛邪,降逆平喘;桑白皮,黄芩清泻肺热;半夏、苏子、白果祛痰降逆;款冬花、甘草止咳宁嗽。全方呈以宣肺祛痰,清热止咳,降气平喘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风寒外束,痰热内蕴,咳嗽气喘之病证。
本方具有排痰,解除支气管痉挛,抑菌,消炎等作用。
【辨治病证】
中医临床运用以痰热咳喘,痰多气急,痰稠色黄,苔黄腻,脉滑数为其汤证之要点。
本方适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急慢性支气管炎,肺脓疡,肺源性心脏病等病证,而必须喘咳痰鸣,气促,苔腻,脉滑者之病人。
【现代运用与主治疾病】
1.支气管哮喘(热哮型)
以本方加枳实、竹茹各10g为主治方。
若痰粘稠,咳出难者,加知母15g,鲜竹沥15毫升,加人同煎,川贝母10g,远志6g。
痰鸣,不得卧者,加葶苈子、广地龙各15g,茵陈20g,酒大黄10g。
脘腹痞满,饮食不香者,加鲜藿香、佩兰(后下)、焦三仙各10g,砂仁6g(后下)。
口唇发绀,胸闷痛甚者,为郁热作阴,血行缓慢所致,宜加丹参20g,白芷9g,当归、丹皮各6g心烦口渴甚者,是为内热灼津,宜加太子参20g,芦苇根(后下)15g,山栀子5g。
2.喘息性支气管炎(痰热阻肺型)治宜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以本方加减:魚腥草15g,黄芩、苏子、葶苈子、天竺黄、前胡、杏仁、款冬花各12g,炙麻黄5g为主治方。
若喘息、气逆者,加代赭石(先煎)、桑白皮、地龙。痰多者,加僵蚕、半夏、竹沥。热重唇紫者,加丹参、虎杖。痰粘口渴者加鲜竹沥、天花粉、天冬、玉竹。息涌哮鸣,大便秘结者,加礞石滚痰丸(包煎)。
3.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痰热阻肺,肺失宣肃型)治宜清肺涤痰,降逆平喘。以本方加减:虎杖15g,僵蚕、款冬花、苏子、葶苈子、黄芩、杏仁、桑白皮各10g,炙麻黄5g。
若热重者,加生石膏(先煎)、金荞麦、鱼腥草。痰壅者,加天竺黄、猴枣散(另吞)、浙贝母。气逆喘急者,加代赭石(先煎)、地龙。痰粘口渴者,加沙参、麦冬。气急唇紫者,加丹参、赤芍。大便秘结者,加礞石滚痰丸(包煎)。
【随证加减】
1.痰稠难咳加葶苈子、桔梗。
2.胸闷、胸痛加白芥子、瓜蒌仁。
3.饮食不香加鸡内金、焦山楂。
【化裁变通】
麻黄定喘汤(《张氏医通》)
本方去白果,加厚朴组成;功能清热化痰,宜肺平喘;主治寒包热邪,哮喘痰嗽,遇冷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