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主要产于长江以南各省市,一般于十月中、下旬当果皮由绿色转为黄绿色时采收,筛去灰屑,拣去杂质,碾碎过筛,或剪去两端,制成生栀子;或取净栀子,用剪刀从中间对剖开,剥去外皮取仁,制成山栀仁;或将生栀子剥下的外果皮,制成山栀皮;或将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金黄色,取出,放凉,制成炒栀子;或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糊色,取出,放凉,制成焦栀子;或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武火炒至黑褐色,但须存性,取出,放凉,制成栀子炭。栀子的性味苦、寒,归心、肺、三焦经,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疗热病虚烦不眠、淋病、消渴、咽痛、目赤、吐血、衄血、血痢、尿血、黄疸、热毒疮疡、口舌生疮等病症。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清热解毒宜生用,凉血止血宜炒用。
【药理及作用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栀子具有保肝、利胆作用;栀子醇提取物能兴奋大鼠和兔的小肠运动;栀子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栀子煎剂和醇提物对麻醉或不麻醉猫、兔、大鼠,不论口服或静脉给药均有降低血压的作用,栀子煎剂有减慢心率、扩张血管的作用,栀子提取物能降低心肌收缩力;栀子有抗炎作用,对软组织损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栀子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栀子煎剂对金葡萄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卡他球菌、伤寒杆菌、白喉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水浸剂对各种皮肤真菌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栀子具有凝血作用,其炒焦品和烘品水煎液可以明显缩短小鼠的凝血时间;此外,栀子还具有致泻作用。临床中栀子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水肿性胰腺炎、扭挫伤,还可用于止血,作为局部止血剂。
【不良反应与副作用】动物实验研究表明:栀子苷和栀子水提物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很低,栀子苷口服、静脉注射、腹腔注射给药的半数致死量为3g/kg;栀子的水提取物腹腔注射给药的半数致死量为5g/kg。栀子睾丸染色体畸变试验、骨髓微核试验和Ames试验表明,栀子无致突变,致畸效应。服用栀子中毒的情况未见报道,临床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是:
1.过敏反应:栀子水煎服未见有过敏报道。但栀子与茵陈、大黄、黄芩苷等制成的茵栀黄注射液静脉或肌肉注射治疗肝炎,可引起过敏反应,轻者表现为全身不适、发热、头晕头胀、胸闷气促、恶心呕吐、哮喘、或口吐泡沫痰、流泪、喷嚏、颜面皮肤潮红、烦躁不安、乏力、荨麻疹、皮肤.丘疹等,部分病例检查可见双眼结膜充血水肿,肺部闻及哮鸣音。严重者可见心慌,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四肢冰冷,呼吸急促、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心律不齐、脉搏细数、血压下降、抽搐、昏迷,甚者可导致死亡。
2.毒性反应:服用大量栀子后可现头昏心悸,腹痛,恶心,呕吐,小便量多,全身乏力,冷汗,头目眩晕不能起立,继则昏迷。
【防范措施与禁忌】
1.严格掌握适应证,脾虚便溏者慎用栀子。《本草汇言》:吐血衄血,非阳火暴发者忌之。《得配本草》:邪在表,虚火上升,二者禁用。
2.严格掌握剂量,依据病情及个体剂量化,禁止超剂量应用。栀子的用量应依病情变化、个体差异而定,但最大量不可超过10克。
3.询问有无过敏史,在使用栀子联合注射剂时,可做过敏试验。一旦发生过敏反应者,应进行抗过敏治疗,严重者应立即进行抢救。
4.需长期使用栀子及其制剂时,应在医师指导下用药,以确保用药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