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中医养生/中医常识/文章正文

痰瘀同治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来源:养生之家作者:zhagndandan 2020-06-14 15:38:31
养生之家导读:那么,痰瘀同治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怎么样呢?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

方术内容

(1)接受阿司匹林、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他汀类药物及肝素钠常规治疗。(2)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温胆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以祛痰通络、活血化瘀止痛为主方。基本方组成:当归30g,胆南星10g,竹茹15g,枳壳15g,瓜蒌30g,檀香15g,丹参30g,砂仁10g,川芎10g,三七粉6g(冲服)。随症加减:心痛甚者加延胡索15g,水蛭15g,僵蚕15g,薤白15g;气短乏力明显加人参15g,黄芪30g;心悸不宁,加龙骨、牡蛎各30g;若痰湿较盛,脘闷纳呆,苔白厚腻者加茯苓15g,泽泻15g;若痰热甚,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加黄连10g,枳实10g;兼见五心烦热者(阴血虚),加山萸肉15g,生地30g;兼见畏寒肢冷者(阳虚),加桂枝15g,仙灵脾25g。用法:上方水煎服,每日1剂,取汁300ml,每日分2次口服。治疗2周为1个疗程。

临床疗效

治疗30例,显效20例(66.67%),有效8例

(26.67%),无效2例(6.67%),总有效率为93.34%。

治验点评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局部炎症、血小板聚集及黏附增加,冠状动脉痉挛,血栓形成和血管收缩所致。主要归属于中医“心痛、胸痹”范畴。

《症因脉证·胸痛论》提出“痰凝气结,或过饮辛热,伤其上焦则血积于内,而闷闷胸痛矣”。指出痰凝血瘀,发为胸痛。

现代多认为此类病人多属湿浊偏盛型体质,湿浊久之变生痰浊,留滞经络,气血运行失畅,血液瘀滯,痰瘀互阻致心脉不畅。此与现代医学认为,冠心病多并发高血压、糖尿病及肥胖、痛风等病不谋而合。瘀血来源于血液,痰浊来源于津液“津血同源”故二者来源相同。而动脉粥样硬化产生的首要因素是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属“痰浊”、“痰瘀”范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动脉内膜先有脂质沉积,继而纤维组织增殖形成粥样斑块,也即中医所说的痰浊黏滞于动脉之内,留而不去,凝结成块的过程。继而导致动脉管腔狭窄,气血运行受阻,而发生瘀血。瘀血、痰浊都是疾病过程中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形成后,又能作用于人体脏腑、经络,使病理变化加重或产生新的病理变化,故又属致病因素。二者关系密切,有着共同来源,互为因果,故瘀可生痰、痰可生瘀。瘀血、痰浊均为有形之邪,停滞在脏腑经络组织之中,必然会阻滞气血正常运行,影响津液之输布、排泄。瘀阻于心脉之中,心脉不通则痛。故可以这样认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与瘀血、痰浊反复相互作用密切相关。故治疗时要痰瘀并治。温胆汤为化痰降浊、清热解毒之名方,且清热解毒法对冠脉综合征炎症反应有一定的干预作用。血府逐瘀汤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中胆星、竹茹燥湿化痰;枳壳、瓜蒌清热化痰、宽胸理气;当归、檀香、川芎、丹参、三七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砂仁理气化湿健脾。诸药共奏祛痰通络、活血化瘀止痛。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4%,对照组为76.6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故痰瘀同治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可靠。限于例数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展开全部内容

延伸阅读

猜你喜欢

银丹心泰滴丸治疗不稳定

中医常识2020-06-25

银丹心泰滴丸治疗不稳定

中医常识2020-06-14

益痹通络饮治疗老年不稳

中医常识2020-06-14

桂附地黄汤加减治疗冠心

中医常识2020-06-14

单硝酸异山梨酯联合银杏

中医常识2020-06-14

脑脉泰胶囊治疗冠心病不

中医常识2020-06-14

辟谷7天复食食谱_辟谷开谷

中医常识2019-07-19

炒苍耳子的作用与功效、

中医常识2020-07-03

初次辟谷的正确方法_自己

中医常识2019-07-19

肾主骨是什么意思?肾主骨

中医常识2019-03-19

血府逐瘀丸的作用功效与

中医常识2019-06-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