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慢性鼻窦炎常继发于急性鼻窦炎之后,多因急性化脓性鼻箋炎,反复发作未能得到适当洽疗引起,其病因与急性化脓性鼻窦炎基本相同,本病以鼻流浊涕,长期不止,色黄腥臭,兼见鼻塞头昏者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发生无季节性,不分男女老幼,但以青少年为多见,较急性化脓性鼻窦炎为多见。
本病发生多属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病程长缠绵难愈,其病因病机以脏腑虚损为主,主要表现为肺,脾两脏的虚损,卫外不固,易为外邪侵袭正不胜邪,致湿热邪毒久滞鼻窍,腐败成脓,久流不尽。临床为肺气虚寒及脾气虚寒,属于中医学“鼻渊”虚证范畴。
【诊断要点】
1.主要症状为鼻流浊涕,头部钝痛或闷痛,伴头昏不适,鼻塞轻重不等,暂时性或永久性嗅觉减退。
2.检查可见鼻涕黏黄或黏白,鼻甲淡红肿胀。
3.鼻窦ⅹ摄片,常见窦眶阴影增加或窦内有液体平面。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本病以慢性者多为虚证,起病慢,病程长,临床辨证,分肺气虚寒,脾气虚弱两型。
(二)治疗原则:分别以温补肺脏,健脾益气为原则。
(三)分型治疗
1.肺气虚寒型
症状:鼻涕白黏,鼻塞或重或轻,嗅觉减退,鼻黏膜淡红肿胀,鼻甲肥大,每遇风冷,则症状加重,可伴见头晕头重,自汗恶风,气短无力,咳嗽痰稀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治法:温补肺气,疏散风寒。
方药:温肺止流丹加味。
处方:党参15克,荆芥10克,细辛3克,诃子15克,甘草6克,桔梗10克,鱼脑石15克,苍耳子,辛夷花各15克,白芷10克,水煎服。
加减:如肺脾气虚易感外邪常患感冒者,可加玉屏风散,以益气固表,头痛,头重,头晕者,选加白芷,川芎,藁本,白蒺藜,鼻塞较重者,可选加辛夷花,苍耳子,石菖蒲以芳香通窍;鼻涕黄浊量多者,因湿浊滞留,久郁化热,为正虚邪实,需要托里透脓之法,可选用托里消毒散或加黄连,车前子,木通等以通热利湿通窍。
按语:本型以虚寒为主要表现,故治疗以温补为主,达到温通散寒目的,使鼻窍自2.脾气虚弱型
症状:涕白黏稠或黄稠,量较多,鼻塞重,嗅觉减退,鼻黏膜淡红或红,鼻甲肥大黏膜肿胀较甚。全身可见肢困乏力,食少腹胀便溏,面色咣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治法:健脾益气,清利温浊。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味。
处方:党参15克,白术15克,炒扁豆15克,陈皮10克,山药15克,莲子10克,苡仁30克,砂仁15克,桔梗10克,炙甘草6克,黄芪15克,泽泻15克。水煎服。
加减:用药参考本节“肺气虚寒”型
按语:本型为脾虚失运,故治以补脾为主,使脾健,湿去鼻窍自利。
其他疗法:
1.外治
(1)滴鼻:用滴鼻灵滴鼻,每天3~4次,疏散风寒,通利鼻窍,排脓除涕。
(2)吹鼻:鱼脑石散吹鼻,每天2~3次,除涕通窍。
(3)塞鼻或涂鼻:孩儿茶60克,鹅不食草30克,冰片15克,共研细末,用香油调成稠浆,涂鼻或塞于鼻中,每天2~3次。
2.单方、验方
(1)鼻渊丸:藿香54克,鲜胆(猪)汁,154克,制成蜜丸如绿豆大外裹糖衣。
服法:日2~3次,每次10克,配合鱼腥草液滴鼻,10天为一疗程。
(2)鼻窦炎冲剂:处方:细辛3克,白芷10克,辛夷花15克,银花15克,川芎10克,蒲公英30克,苍耳子15克,荆芥10克,薄荷6克。制法:煎浓汁去渣,加白糖熬成糖浆。每次用30~50毫升,温开水冲服。日三次。
附:鼻生息肉
本病病因病机:鼻内生息肉如石榴子,渐大下垂,色紫微硬撑塞鼻孔,使人气息难通,称为“鼻痔”,多由肺经风湿热邪凝滞淤阻而成。
治法:内服,辛夷清肺饮加味。
处方:辛夷花15克,生石膏30克,山栀子10克,黄芩10克,枇杷叶15克,升麻10克,百合15克,麦冬10克,甘草8克,桔梗10克,赤芍15克,红花6克,桃仁10克,僵蚕15克,猫爪草30克。
外治法:①用硇砂散,硇砂10克,月石10克,轻粉3克,雄黄3克,冰片1克。
研细末,水调成糊状,用签醮药汁点患处,日3次。②瓜丁散:瓜蒂,细辛各等分,研末,用纱布或棉花沾药粉塞鼻孔內。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