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盆腔生殖器官(子宫体部,输卵管卵巢)及盆腔腹膜与子宫周围的结缔组织的急性炎症,称为急性盆腔炎。本病主要的临床表现是下腹部疼痛及发热。发热前可有寒战。如在月经期发作则经量往往增多或经期延长,如有非月经期发作,患者可能出现阴道出血,白带增多等现象。
【病因病机】
本病的主要原因,多为处理分娩,流产或清宫时的消毒不严,月经产褥期不重视卫生或经期没有停止性生活,产后过早交接,或使用不洁的月经垫等引起细菌上行感染而致本病。此外,腹腔的其他脏器的炎症变化亦可直接蔓延到生殖器官而导致本病。
在中医妇科学典籍中,无盆腔炎的专论。而其主要症状,如发热小腹疼痛,腰疼腹胀,白带增多,下腹有肿块,不孕等,则散见于“痛经”,癥瘕“带下”,热人血室等症候群中。《医宗金监》谓“妇人产后,经行之时,脏气虚,或被风冷相干,则血室之内必有淤血停留,其人必面色萎黄,脐腹胀痛,内热哺热。综合各家学说,认为本病之急性盆腔炎,多为湿热病毒侵入胞宫,扩散于盆腔,使气血淤阻,影响冲任、气血而成。
【诊断要点】
1.症状:①下腹痛发热,患者可先有发热体温常在38℃以上,然后下腹疼痛也可能两种症状同时发生,发病前可有寒战下腹痛表现为双侧性的剧痛,但有时一侧可较另一侧严重,如右侧较重时可能被误诊为急性阑尾炎。②少数患者可伴有肠道及膀胱刺激症状,表现为腹胀,腹泻粪便中有黏液或尿频尿急等。
2.体征:患者呈急性性病容,辗转不安,面部潮红,脉搏明显加速,唇体温持续下降。下腹一侧或双侧触痛明显,若已发展为较严重的盆腔腹膜炎时,整个下腹有触痛及反跳痛。妇科检查可见宫颈外口有脓性分泌物,盆腔组织有剧烈触痛。
3.实验室检查:周围血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白细胞,均明显增加,血沉率亦明显增高即使白细胞增加不多,体温亦不太高,但血沉率明显增高时,亦应考虑急性炎症存在。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本病的主要证候是高热腹痛剧烈拒按属热属实,起病急骤,传变迅速。
(二)治疗原则,清热解毒,凉血为本病治疗大法,根据辨证,结合舌脉,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三)分型治疗
1.感染邪毒型
症状:多发于经期或产后,起病急骤,腹痛剧烈拒按,高热寒战,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化淤。
方药:解毒活血汤加减。
处方:银花,连翘,红藤,败酱草各30克当归,桃仁,红花,赤芍,枳壳各10克,甘草6克。
加减:若日晡潮热,苔腻者为兼湿热,方中加苡仁,银花藤各30克,清热利湿,小腹剧痛,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各10克,以泻热通便。
2.邪毒炽盛型
症状:高热昏迷,谵语、恶心呕吐,腹痛拒按,口渴心烦白带量多臭秽,烦躁汗多,皮下出血,大便秘结或腹泻,舌质红绛,荅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血解毒。
方药:清营汤加味。
处方:连翘,生地各15克,玄参,丹参各15克,麦冬,黄连,丹皮各10克,赤芍15克,竹叶心10克,水牛角粉30克。
加减:胸膈痞闷,舌苔黄腻者加茵陈15克,豆卷15克,以清热渗湿。汗多烦渴甚者加生石膏30克,天花粉,芦根各15克,知母10克,以清热生津。
附:临床报道验方
盆腔净化汤(梁剑波方)。
处方:银花藤蒲公英各30克,地丁红藤,海螵蛸、益母草各15克,野菊花15克,泽泻,黄芩,丹皮,香附各10克,玄胡15,川楝子30克,水煎服,日1剂,十五天为一疗程。
加减:如两侧附件摸到条索状或包块,可加生蒲黄,五灵脂各10克,腰痛甚者加杜仲,桑寄生各15克,同煎服。
上方:主治急性盆腔炎,本方治疗,效果颇验。
二方:银花30克,玄胡15克,可随症加减。
本方主治,急性盆腔炎之属实热,气滞血淤型者。
三方:治急盆实热型方。
(1)处方:黄连10克,黄柏30克,白花蛇草30克,红藤30克,败酱草30克,银花30克,丹皮15克,赤芍15克,川续断15克,寄生30克。
(2)治急盆气滞血淤型方。
处方:桂枝10克,丹参30克,赤芍15克,三棱,莪术各10克,银花,败酱草各30克,玄胡15克,川楝子30克。
(3)急盆灌肠方:处方:黄柏30克,大黄10克,赤芍15克,蒲公英30克,乳香,没药各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煎药汁,作保留的灌肠方。日一次。卧床一小时,七天为一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