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孩子选择高考专业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高校中的专业设置可谓是琳琅满目,百花争艳。对于涉世未深的孩子来说,要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专业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此刻他们往往会征求父母的意见,但是恰恰有些父母只是从主观意愿出发,并未考虑孩子的实际,最终却是好心办了坏事。就像晓明的父母现在所烦恼的一样当初儿子在选择专业时,想填报文学专业,因为从小到大,孩子对这一方面就比较感兴趣,而且还获得过新概念作文大赛二等奖,但父母坚决不同意,觉得搞文学是件苦差事,经济效益也不能得到保证,最关键的一点是男孩应该搞些机械操作之类的工作,既实在也不怕今后没饭吃。晓明在父母的苦口婆心劝说下,只能改变了最初的意向,并且也如父母所愿考入了相关专业,可惜好景不长,读了不到半年,晓明就明显感到自己不适合学机械操作,自己的动手能力实在太差,而且那些枯燥乏味的机械图纸让他越看越头痛。可是想换专业又不那么容易,感到心中非常苦闷。
曾有一份对20世纪90年代大学生专业选择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54.9%的大学生感到所学专业与自己的特点不一致,有39.5%的大学生对自己所选的专业感到后悔,有25.5%的大学生就像晓明那样恨不得马上就“转行”。这无论对社会、对国家、对家庭、对自己都是种极大的浪费!那么作为家长该如何防止重蹈覆辙、帮助孩子出谋划策呢?首要的原则是必须尊重孩子的爱好和志向,家长在选择专业方面的角色定位只能是“顾问”,千万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硬性规定应该考什么,不该考什么。下面具体来说说“顾问”有哪些工作可做。
(1)情报搜集工作:由于高考专业选择一般都在高三下半学期,而此时孩子正处在最后紧张的复习阶段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搜集各类相关专业的信息,而且每年都有不少新型专业出现,因此父母可以经常留意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把相关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并提供历年的录取分数线以供孩子参考和比较,这也是孩子第一次对自己的人生作出比较重大的决定,父母应该放手让孩子试一试,因为当一个人只有经过自己的慎重选择才会对此事负责,并勇于承担后果。
(2)科学指导工作: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根据自己的特点在社会环境中找到适合自己发挥潜力的最佳位置。比如有的人对色香味具有特殊的敏锐性,那么对他来说最好体现其价值的可能是厨师职业;有的人对数字特别敏感,那么会计职业也许就比较适合。但往往很多人总是盲目地与他人去比较,找不到自己的优势所在,导致最终人云亦云平庸地度过自己的一生。所以说,专业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孩子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家长可以提醒孩子从以下3个方面来评估自身究竟适合哪种专业。
①能力:所谓能力是指人成功地完成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它包括两种含义:一种是实际能力,即个人已经具备并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个人先天遗传基础加上学习的结果;另一种是潜在能力,即个人将来可能发展并表现的能力。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晓明,其实他的语言能力特别强,而机械动手能力却是他的弱项,但是由于其父母抱着传统的观念,男孩应该多动手而不是多动,让他与一群动手能力强的人去打拼,那么注定会是一个悲剧。
②兴趣: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某种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推动人们寻求知识和从事活动。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像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时为了研究这些小生灵,他竟然可以把它们放到自己的嘴里,正是这份如痴如醉的研究,激发他终生研究昆虫学,写下了10卷巨著《昆虫记》
③个性:这里的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在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最能表征一个人的个性差异。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提出职业个性分类理论,他将人类个性划分为6个类型:社会型、现实型、常规型、企业型、艺术型和研究型。比如,社会型的人,他们个性中具有好社交、活跃、友好、易合作等特征,因此适合从事社会工作、教师等职业。
因此要正确选择专业,就要综合考虑以上3方面的因素。如果缺乏自我认识,可以借助相关的心理学专业测试量表进行量化的评估。不过千万注意不要随便找本杂志或书中的测题来做而应该在专业心理咨询员的指导下进行。
(3)家校联络工作:由于这些年高考改革幅度相当大,因此家长应保持与学校的联系,以便了解最新动向。另外,加强与孩子的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沟通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老师对学生的思想、学习比较了解,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全面帮助孩子找准自己的专业定位,但是这里提醒家长注意,可能有些老师由于自身的偏见对孩子提出苛刻的评价,这只能作为家长的参考,切勿直接告诉孩子,因为在考前不宜挫伤孩子的自信心。
最后,想补充一点新的高考动向,复旦大学将于2003年取消新生学专业分配,而是改为在统一的基础学科学习之后再行分配专业。这也给了我们新的启示,未来的发展更需要既是复合型又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