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脱垂是农村中劳动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它严重危害了妇女的身心健康、影响农村的劳动力,给妇女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因此,除积极治疗现有的患者外,更重要的是要做好预防工作,防止新病例发生,有效地保护妇女劳动力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的四大方针之一,子宫脱垂的防治工作也应遵循这一原则。从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来看子宫脱垂的发生与分娩、妇女的体质、超负荷劳动、体势用力有关。因此,只要认真做好预防工作,子宫脱垂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做好妇幼保健宣传工作,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预防子宫脱垂病的重要环。要预防子宫脱垂,必须提高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普及子宫脱垂的防治知识,使广大的农村妇女懂得妇幼保健的科学知识。
我们国家历来重视广大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开始系统地、有组织地建立和加强妇幼保健网点的工作,不断提高妇幼保健工作的水平,并且与妇联、工会、共青团等群众团体密切配合,发各级妇产科医务工作者和妇幼保健人员做好妇幼保健的宣传教育工作,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开展宣教。如宣传画、黑板报、墙报、广播、幻灯、电影、展览(图片或文字)等,做到“内容科学化,语言大众化,形式多样化”,让群众看得见、听得懂、学得会。通过宣传教育,使群众懂得妇女的生理卫生知识,如月经、妊娠、分娩、产后、哺乳、更年期、老年期等卫生知识;让群众认识到产前检查的重要性、科学接生的意义、妇女劳动保护的意义和计划生育的重要性;让群众了解子宫脱垂的发病原因及其防治知识,从而使广大妇女能够做好自我保健,降低子宫脱垂的发病率。
女子在12~18岁之间称为青春期。由于青春期卵巢及女性生殖器官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容易受外界和内在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各种疾病,从而影响女子的正发育和生殖机能。发育不良的女子,其肌肉虚弱,韧带张力较差,往往伴有腹壁松弛而无力(称无力型体格),这种人通常伴有内脏器官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等)。如果由于某些原因而使腹内压力增加,就容易发生子宫脱垂。因此,做好青春期保健,对保证妇女身体健康及正常发育,预防子宫脱垂的发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女子从少年时代开始就应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及个人卫生习惯,养成每日规律解大便,及时解小便的习惯。
(2)加强体育运动、增强身体素质从童年起就应加强体育锻炼。女性青、少年除进行全身性体育锻炼外,还要特别注意加强腹部肌肉及盆底肌肉的锻,使腹部肌肉及盆底肌肉能够保持坚强有力,如体操、平衡术、俯卧撑、游泳、舞蹈、骑自行车及牧区的骑马活动,对腹部肌肉及会阴部肌肉都有很好的锻炼作用,是适合女性青、少年的体育运动。
对于体质虚弱及发育不良的女青年,除上述体育运动外,最好能进行肛提肌的锻炼(方法见“产褥期保健”)。有夜间遗尿的女孩,应教会坚持肛提肌的锻炼,长期坚持,不仅可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而且由于肛提肌的张力增强,对预防子宫脱垂的发生也有积极意义。
(3)女性青、少年时期应避免参加过重的体力劳动。16~18岁的青、少年参加体力劳动时,其单人负重量不应超过25公斤。
一些国家对女性青、少年搬运重物的重量做了法定限制(见下表)。
(4)许多学者认为少数妇女的子宫脱垂(未婚或已婚未育的年轻妇女的子宫脱垂),与先天性子宫支托组织薄弱及缺乏紧张力有关。曾有报道,未产妇的子宫脱垂可能与先天性隐性脊椎裂有关;也有人指出,未经产妇女的子宫脱垂,常发生在某些组织紧张力减退的妇女,这种妇女有时亦常常伴有内分泌性肥胖症。
因此,青、少年女子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矫治上述各种疾病,也是预防子宫脱垂发生的措施之一。
正常女性在性成熟期中,卵巢及子都进行着周期性的变化。卵巢周期的变化是卵泡的发育及成熟、排卵、黄体形成以及卵巢性激素的分泌。子宫内膜受卵巢激素的作用,也产生相应的周期性变化,主要表现为月经,一般约每月进行一次子宫内膜脱落,引起出血,经阴道排出,故此称为月经。
月经期虽属生育期妇女的一种生理现象,但是,妇女在月经期间大脑皮质兴奋性降低,加之因受内分泌的影响而有盆腔充血,所以全身和局部抵抗力都降低。因此,如果不注意月经期保健,容易引起妇女各种急慢性疾病,影响妇女的身体健康。特别是妇女在月经期间受到冷的刺激(主要是冷水),容易引起卵巢功能紊乱而导致月经失调,甚至闭经。我们知道,卵巢功能可以影响盆腔支持组织的张力,闭经时,由于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分泌减少,致使盆腔支持组织张力减退,故而容易发生子宫脱垂。因此,加强月经期保健,对预防子宫脱垂的发生也有很大的意义。
(1)妇女在月经期间要注意保暖,应避免寒冷刺激,特别是要避免下冷水的作业,如下水田、游泳、冷水浴以及冷藏工作等。月经期间如遇寒冷,子宫及盆腔血管过度收缩,可引起月经骤停、痛经、经期延长。应推广“月经期调干不调湿”(即月经期做活只在干燥处做,不下水田干活)。
(2)妇女在月经期可照常参加一般的劳动和工作,但应避免参加重体力劳动及剧烈运动,要防止过度疲劳。从事重体力劳动者和运动员,在月经期间要相应减少劳动量及运动量。如经期症状严重的,应停止活动,注意休息。
(3)月经期间要保持精神愉快,避免精神刺激和情绪波动。在饮食方面,宜选择新鲜而易消化的食品,多吃瓜果蔬菜、多饮开水、保持大便通畅,适当注意营养,不宜吃生冷、酸辣、酒类等刺激性食物。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4)注意经期卫生,保持外阴部清洁,可采用温水淋浴或局部擦洗,不宜盆浴,以防浴水进入阴道;月经带、月经垫要清洁、消毒,用后洗净应在日光下曝晒后再用。使用消毒卫生纸,要求纸质柔软、清洁、吸水,还应勤换。月经期应禁止房事,尽量避免行妇科检查,以防感染。
此外,如果妇女有月经病,如月经不调及闭经等,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找出病因,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对降低子宫脱垂的发生率也有一定的作用。
从卵子受精开始,直至胎儿及其附属物的排出,这段时间称为孕期,全过程约280天即40周。妊娠虽然是一种生理现象,但孕妇体内发生了一系列适应性变化。做好妇女的孕期保健,及时发现并纠正胎位异常、防止发生胎位性难产,也是预防子宫脱垂的重要措施之一。
()孕妇应定期到医院或妇幼保健院(站)进行产前检查,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才能得到必要的处理和矫治。
(2)妇女在妊娠期间,仍可照常参加一般的工作和劳动,但应避免参加剧烈的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如赛球、跑、跳、骑马等。此外,还应避免在颠簸的道路上作长途旅行。要注意避免腹部外伤。孕妇在工农业劳动中要“调轻不调重”(妇女怀孕期间不做重活,不挑,不背)。
(3)妇女在孕期,尤其是妊娠7个月以后,不宜做蹲位弯腰、肩挑及攀高的劳动作业。因为这些体位的劳动,如持续时间过久,可以使盆底肌肉和韧带过度伸展,逐渐松弛,使生殖裂孔扩大,容易引起产后子宫脱垂的发生。
(4)妊娠末期(指产前2周之内),子宫的韧带(如圆韧带、主韧带及骨盆漏斗韧带等)都高度伸展。圆韧带在此期及临产过程中对子宫起到有力的牵引作用,尤其在宫缩时(分娩前数周,可出现不规则的宫缩),圆韧带将宫体向前牵引。同时,子宫骶骨韧带将子宫体下部向背后牵引,使子宫保持直立位,其纵轴与骨盆入口的纵相接近。此时盆底承受的压力增大。再加上孕妇于分娩前数周儿头已下降入盆(主要是初产妇),使盆底所承受的压力增加。因此,如孕妇在妊娠晚期参加较重的劳动或从事长时间的站立作业,就会进一步加重盆底的压力,而使盆底肌肉和韧带过度伸展,继而逐渐松弛,产后容易发生子宫脱垂。为了预防子宫脱垂,孕妇应于产前2周开始休息。
目前,我国规定的产假休息制定中,要求产妇产前休息2周,产后休息6周,这对保证妇女的健康有着积极的意义。
但是,我国各地绝大多数都习惯把产假集中在产后使用,这种习惯应该逐步纠正。
(5)便秘是妇女在孕期容易发生的症状,为了防止孕期便秘,孕妇应当多饮开水,多吃蔬菜和水果。同时,必须养成定期解大便的习惯,这也可以预防子宫脱垂的发生。对于孕期便秘,应及时治疗,治疗时不宜应用峻泻剂或灌肠,以防发生流产和早产,必要时可服酚酞等缓泻剂。
分娩损伤是子宫脱垂重要病因。在农村,尤其是在边远山区,产科质量仍旧较差,遇有会阴破裂往往不予修补或不能正确修补,是子宫脱垂发生的主要因素。为了预防子宫脱垂的发生,孕妇应尽量做到住院分娩,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正确处理分娩各产程,防止产伤,是预防子宫脱垂的最重要的环节。
在分娩过程中,产妇应消除一切思想顾虑,因为产妇的情绪不稳、恐惧心理和精神紧张等,都可以使子宫收缩失去协调,影响子宫颈口的开放,而使产程延长,增加盆底软组织及子宫悬系装置损伤的机会。同时,产妇还应听取接产者的指导,适时用力,宫口未开全时不宜过早向下用力。因为宫口尚未开全之前,过早使用腹压,可使盆底组织撕伤,而这种撕伤往往在主韧带及阴道穹窿节段发生。由于损伤的部位高,通常在产后不容易立即发现,这样就易发生子宫脱垂除孕妇在分娩时应密切配合接产者外,接产人员也应该不断提高产科质量,能及时发现异常,并能正确处理分娩的各产程,掌握熟练的接产技术,避免产伤,对预防子宫脱垂的发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产妇从胎盘娩出后至生殖器官恢复到非妊娠状态,一般约需6~8周,这段恢复过程称为产褥期。
在产褥期中,妇女的解剖和生理的变化均较大,若此期未引起重视,最容易发生子宫脱垂。据国内各地资料报告,产褥期子宫脱垂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它期,这是因为产褥期子宫及其支托结构,因妊娠分娩而造成的生理及病理的改变,尚未得到充分恢复之前,过早参加劳动(包括繁重的家务劳动),就容易引起子宫脱垂。从有关统计资料中可以看出,产后一个月内参加劳动者,子宫脱垂发生率最高,占全部病例的85%以上。所以,认真做好产褥期保健,对预防子宫脱垂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产褥期应注意大小便的通畅要经常排空膀胱,如有产后尿潴留者及时给予治疗,因为胀满的膀胱妨碍子宫复旧。如有便秘,更应及时治疗,除应多吃蔬菜、水果外,可根据情况服轻泻剂或行中药治疗。
(2)注意产褥期的卧位产后子宫的重量较大,经常仰
卧可使子宫位置后倒,形成后倾后屈的子宫,我们已知道,子宫后倾是形成子宫脱垂的先决条件因此,产褥期间产妇不宜经常仰卧,应随时更换为侧卧位。
(3)及早下床活动产后如无产道严重损伤,无全身及
产褥期并发症或非体质十分衰弱者,均应早期离床活动,一般分娩后24小时内应卧床休息,24小时后可离床活动。但产褥期妇女不宜站立过多,少做蹲位及手提重物的劳动,以防发生子宫脱垂。
(4)避免参加体力劳动产褥期间由于阴道松弛、盆底肌肉、子宫及其支托组织尚未复旧,故应当避免参加重体力劳动。
(5)做产褥期保健体操产褥期间产妇腹壁松弛,盆底
肌肉也很松弛,为了促进腹肌肉及盆底肌肉组织力的恢复,产妇应在产褥期坚持进行产后保健体操锻炼。通过锻炼,可以增强腹肌及盆底肌肉的张力,对预防子宫脱垂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产后保健体操的方法是:
①产后第一天开始时仰卧,两上肢轮流上举(图39),膝部屈收,足底靠近臀部,两手贴住躯干(图40),用足底与两肩撑住,把臀部从床铺上支起来,同时吸气。然后放下臀部,同时呼气(图41)。
②产后第二天开始时仰卧,两手紧贴躯于,两膝屈收举向胸部,同时吸气。然后将两腿伸直放平,同时呼气(图42)。
③产后第三天开始时仰卧,二手贴住躯干,用肘部支撑,坐起,同时吸气。动作开始时,头往上提,背弯曲,再用肘部支起,然后再放下,同时呼气(图43)。
④产后第四天开始时仰卧,两手抱住大腿,不用肘部支撑坐起,身体向前俯,两手触足趾,同时吸气。然后慢慢躺下,同时呼气。
⑤产后第五天开始时仰卧,两手贴住躯干,两膝屈收,两足作踩自行车的运动(图44)。
进行产后的保健体操锻炼,如无特殊情况,可以从产后第二天开始,但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运动量由少逐渐增加,起初每天动作只做5~10次,以后再逐步增加。
自产后10~14天后,可做膝胸卧位,每日2~3次,每次10分钟左右,以防止子宫后倾后屈。并做仰卧起坐锻炼,以增加腹直肌的张力。为增加腹斜肌的张力,可将躯干轮流向左右旋转及向左右弯曲,姿势是两腿跨开站,两手放在枕部。
产褥期间,除上述锻炼外,产妇还应该坚持进行肛提肌的运动锻炼,以增强盆底肌肉的张力。方法是:产妇可取任何自然体位(坐、卧、站均可),用力使盆底肌肉收缩,象忍住大便或小便的动作那样,时而紧缩,继而放松。如此一紧一松的锻炼,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钟,次数多些也
有益无害。
肛提肌运动锻炼的另一种方法是:产妇在排尿时可有意识地突然停止排尿动作。每次收缩3秒钟,放松3秒钟,连续进行10~15分钟,每日3次。
坚持腹肌和盆底肌肉的锻炼,不仅对产褥期妇女的生理及劳动功能的恢复有积极作用,可以预防子宫脱垂,而且对预防膀胱、直肠膨出、尿失禁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6)产后休假产妇在产后应坚决执行42天的产假休息制度(国家规定产假是产前休息14天,产后休息42天,共56天。如遇难产则产假可延至70天)。产假期间应避免参加重体力劳动。家务劳动也要避免挑水、推磨、上山砍柴、提重物及较长时间的蹲位工作等。
(7)要认真执行产后42天的检查制度妊娠期及分娩期母体所发生的全身及生殖器官的生理变化,在产褥期中逐渐恢复。为了了解复旧情况,产后42天产妇应去医院或保健所作产后健康检查,这样可以及时发现病,如子宫复旧不良、轻度膀胱膨出、压力性尿失禁及子宫位置下移等。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腹肌及肛提肌的运动锻炼,再给予及时治疗,可以达到减轻和治愈的目的,也可预防子宫脱垂的发生此外,产褥期间,如发现其他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便秘、贫血时,都应及时治疗,对预防子宫脱垂的发生也有积极意义。
哺乳期间,卵巢功能下降。尤其是产后长期哺乳,可因卵巢功能长期处于低落状态,雌激素平低,而导致子宫萎缩,子宫的支持结构及悬系装置松弛无力,盆底肌肉的张力和弹性减退,在这种情况下,如遇到增加腹压或体势用力等外因条件,均可诱发子宫脱垂。
应该指出的是,在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着产后长期哺乳的旧习惯,一般哺乳时间均在2~3年以上,有的甚至4~5年。据国内部分省、市、自治区子宫脱垂患者的调查资料表明:哺乳期在1年以内者,子宫脱垂患者仅占10%以下,而哺乳期在一年以上者,占90%以上。说明哺乳期在1年以上者,子宫脱垂的发病率显著升高。此外,经过试验表明:妇女在哺乳期承受腹压后,子宫位置下降较非哺乳者明显。因此,切实做好妇女哺乳期保健,是预防子宫脱垂的重要措施。
(1)哺乳期的妇女不宜参加重体力劳动,也要避免长时间的站立、蹲位、负重、提重物等。
(2)参加农业劳动的哺乳期妇女,应在近村处的地方做农活,以减少劳动时哺乳的往返路程,做到“哺乳期调近不调远”(即妇女哺乳期间,为哺乳方便只在家门口附近做活,不到远处干活)。
(3)产后哺乳时间不应过长,以不超过1年为好,农村妇女尤其要坚决纠正产后长期哺乳的旧习惯。
(4)为了预防子宫脱垂,妇女应在哺乳期间坚持进行腹直肌及肛提肌的运动锻炼。子宫后倾的妇女,应到医院让医生手法复旧,同时配合膝胸卧位锻炼。
计划生育就是指有计划地生育子女。
计划生育是一种预防保健措施,是保障母婴身体健康的重要措施。早婚早育的妇女,因生殖器官尚未发育成熟,骨盆狭小,产程延长,难产及产伤的发生率高,因而子宫脱垂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而生育过多、过密的妇女,其盆底组织及软产道的损伤机会也必然增加,子宫脱垂的发生率亦上升。因此,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对预防子宫脱垂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1)做到适龄结婚生育提倡晚婚晚育。我国现行的婚姻法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这并不意味着凡是符合这个年龄的男女青年,都应结婚,婚姻法中规定的是法定最低结婚年龄。我们提倡晚婚也并不是越晚越好,女青年生育最好不要超过30岁,尤其不宜超过35岁。因为年龄过大的妇女分娩时容易发生子宫收缩乏力,导致产程延长,产后出血,骨盆韧带和盆部及会阴部肌肉的张力可因过度伸展而逐步下降,产后容易发生子宫脱垂所以,从医学观点看来,最佳结婚年龄,男方应为25~27岁,女方为23~25岁。25~30岁是男女年生殖力最旺盛的年龄,精子和卵子的质量也高。据医学统计,这个时期难产率最低,所生的孩子体质最好。所以,这个时期是最佳结婚生育年龄。
(2)做到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我们知道,多次妊娠
分娩会使子宫脱垂的发生率增高。如果因为某种原因需要生育第二胎时,两次妊娠及分娩的间隔时间要长些,最好不应少于4~5年。因间隔时间长,有利于盆底组织的恢复。如果两次分娩间隔时间过短,或生育过密,母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和康复,势必使身体衰弱,尤其是盆腔组织屡经妊娠及分娩损伤而得不到恢复,就容易发生子宫脱垂。
(3)做好避孕工作,育龄妇女要采取避孕为主的综合措施,绝不能以人工流产和引产来做为计划生育的措施和方法。因为,反复进行人工流产及引产手术,都会影响子宫支托结构的完整性,容易导致子宫脱垂的发生。育龄妇女都应当认识到人工流产和引产手术只能是避孕失败后的补救措施。
避孕可采用工具避孕法(男用阴茎套、女用阴道隔膜及官内节育器等),或药物避孕法、安全期避孕法等。
如果育龄妇女不想再生育,可采用输卵管绝育法,目前有输卵管结扎术和输卵管粘堵法等。
过度的负重作业及体势用力是造成子宫脱垂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强妇女的劳动保护,是预防和减少子宫脱垂发生的可靠保证。
(1)妇女不应参加过度的负重作业(重搬运工作等)。对于子宫位置不正常及患有某些内科疾病的妇女,应该调离重体力劳动工作。
(2)女工在劳动时,应严格执行我国劳动部于1956年颁布的《关于装卸、搬运作业劳动条件的规定》,其单人负重量一般不超过25公斤,两人抬运的总重量不得超过50公斤。
参加农业劳动的妇女,肩挑作业的最大负重量,以不超过本人体重的90%为宜。
(3)在劳动中,应当使工种多样化,每日的劳动使之做到经常变换劳动体位和劳动姿势,减少疲乏,有利于防止子宫脱垂的发生。
(4)由于男女在体质上及生理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无论在组织工矿或农业的劳动时,都应量使男女劳动分开,并应根据女性生理上不同的特点与不的年龄,制定不同的劳动定额指标。
(5)妇女在劳动中要注意合理地安排劳动与休息,做到劳逸适度,防止过劳。一般情况下,应每工作2小时有10分钟休息。
更年期是女性生理机能从成熟到衰老的一个转变时期也是从生育成熟期进入老年期的过渡时间。在此期,卵巢功能逐渐衰退直至最后消失。因此妇女在更年期及老年期,一方面由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下,使盆底组织及子官的悬系装置变为薄弱、张力减退;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妇女的体质也逐渐衰弱,全身的组织张力亦日趋减退,故更年期及老年期妇女容易发生子宫脱垂。所以,做好妇女更年期及老年期的保健,对预防子宫脱垂也是极为重要的。
(1)更年期及老年期的妇女,应特别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要认识更年期是一个过渡期,这个时期出现的各种生理变化和临床症状,经过1年左右,多则2~3年即可自然缓解,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减少精神负担,排除紧张、焦虑、恐惧的心情。
(2)应适当减轻工作,避免参加重体力劳动。
(3)要注意营养,适当地进行身体营养,坚持作肛提肌运动锻炼,以防止组织过度松弛或过早衰退。
(4)积极防治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和习惯性便秘,定期进行全身及妇科检查,及早发现和治疗更年期及老年期妇女的各种常见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