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不好是困扰许多老人的问题,于是很多老人便采用服用安眠药来进行催眠,这就很容易产生药物性依赖,简称药瘾。药瘾是当今世界上出现的一种新型病,它同毒瘾、烟瘾、酒瘾同属一类社会病。
由于老年人的全身功能衰退,安眠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一系列不良反应。以地西泮为例,20岁的年轻人服后20小时药效基本消除,而70岁的老年人要达到这种程度则需要80小时。中青年人服用地西泮诱导入睡,一般口服5毫克,次日无困倦之感,而65岁以上的老人,服此剂量,次日就会疲乏、困倦、昏昏欲睡,甚至走路不稳,个别人还会出现精神异常的症状。老年人长期服用巴比妥类安眠药,还会损害肝细胞,对心脏、肾脏、骨髓也可造成损害。水合氯醛则对胃肠道有较大的刺激性,长期服用会损害胃黏膜。
由于大脑功能的减退,许多老年人饱受失眠的折磨。长时间失眠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容易导致并加重感染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胃肠疾病等。有的老年朋友由于长期失眠不得不靠安眠药入睡,时间一长就离不开它了,也有人觉得安眠药多服点没什么关系。殊不知,长期服用安眠药可能成瘾,尤其对老年人的肝、肾功能会有不良的影响。
(1)长期用安眠药可能影响肝肾功能:安眠药在体内大多是经过肝脏、肾脏代谢的(长期服用会增加肝肾的负担,有的还会引起肝脏肿大、肝区疼痛、黄疸、水肿、蛋白尿、血尿、恶心、腹胀、食欲缺乏、便秘等肝肾功能损害及肠胃反应。有的安眠药还会导致精神不振、智力减退、血压下降等蓄积中毒症状,甚至引起呼吸循环功能障碍情况。)因此,老年人应用安定类药物更应小心。
(2)安眠药用多了可能成瘾:安眠药多采用镇静药(如安定类),如果长期使用镇静类安眠药可能形成依赖,而且药效会越来越差,需要的药量会越来越大,甚至会成瘾;一旦停药,失眠的情况会更加严重。一般来说,所有的安眠药都具有抑制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因此这类药物可能会使用药者产生药物依赖性、戒断症状、睡眠质量降低、记忆力下降或宿醉等不良反应。因此,确实需要服用安眠药时一定要请专科医生开药,安神药能不能当安眠药来吃千万不能自己随便用药。还要严格控制剂量和种类,切忌一睡不着觉就吃药。
(3)对入睡困难或中途易醒者用药:可选用短、中长半衰期的安定类药物(如硝西泮、艾司唑仑、阿普唑仑等);早醒者可选用长半衰期的安定类药物(如地西泮、氟西泮等);对于一过性失眠患者,可小剂量用药1~2天;短期失眠者,应从小剂量开始应用,最好间隔2~3夜吃一次药,用药时间不超过2周;对于慢性失眠者,建议服用最小有效剂量,间断性或短期使用。
(4)长期用药的老年患者不要强行撤药:这种情况下小剂量使用安眠药反而是必要的。需要减药时,减低用药剂量的速度宜慢,采取逐级递减的方法,防止引起睡眠紊乱或反跳现象。
老年人一定要慎用安眠药物。由于机体对于安眠药的吸收、代谢和排泄能力减弱,老年人服用安眠药的不良反应更大,身心健康会受到更大损害。
(1)长期使用可形成依赖,甚至成瘾:有些老年人在临睡前必须服用安眠药,否则就难以入睡乃至通宵不眠,或者一定要确信床边备有安眠药以便随时服用,如果没有安眠药在手边就高度紧张等,这就已经产生了依赖性。
(2)导致记忆力减退,甚至提高患痴呆症的风险:长期服用安眠药会降低人的认知能力,使记忆力和智力出现减退。研究表明,长期服用安眠药与老年性痴呆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法国和美国研究人员对1 000多名平均年龄为78岁的老人进行了为期15年的跟踪调查,调查开始时这些老人都没有痴呆症状,后来其中部分人开始服用安定类安眠药,结果显示,这部分人出现痴呆症的风险比其他人高60%。研究人员表示,虽然这项研究目前只是揭示了一种相关性,不能完全证明安定类安眠药与痴呆症之间的因果关系,但为谨慎起见,建议人们尽量不要服用此类药物,医生在为失眠患者开此类药物时也应慎重。
(3)当心诱发其他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肝肾功能逐渐减退,随便吃安眠药,可能造成肝肾衰竭,产生耐药性,引起精神障碍,诱发其他疾病。
(4)安眠药会抑制呼吸:因此有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人,使用安眠药物更有禁忌。如重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者,往往因睡眠差而被当成失眠症,此时如果错误地进行安眠药治疗,可使病情急剧加重,甚至发生睡眠中呼吸暂停时间过长而死亡。
有的老年人由于严重失眠不得不靠安定类来催眠,久而久之与地西泮就成了“好朋友”。这种现象在中老年朋友中十分普遍,觉得地西泮多服点没关系,其实,长期使用可形成依赖,甚至成瘾。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减弱随年龄的增长而减退,随便吃安眠药可造成肝肾衰竭,产生耐药性,引起精神障碍,诱发其他疾病。
老年人失眠症的增多,除了与老年人所患慢性病较多有关外,还与诸多社会、心理因素有关。有些老年患者长期依赖安眠药入睡,形成一种如同吸烟、饮酒者的成瘾状态或习惯心理,睡前必服,若不服就会失眠,这些老年人的失眠其实是一种心因性失眠,即对不能及时入梦的恐惧,而把睡眠完全寄托于安眠药。
老年人胃肠对药物的吸收较慢,吸收后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也进行得较慢,容易在身体内积累。以最常用的地西泮之类药物来说,据研究发现,如硝地泮,一般的半衰期(指药物在身体内的浓度从最高值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为24小时,老年人其半衰期更长;肾脏的排出功能随着年龄增大而减弱。从以上老年人生理变化的特点来看,服用安眠药后出现作用较迟,维持的时间较长,加上老年人对于药物的敏感性较高,所以用与青年人同样的药量,在老年人会出现很大的反应,这一特点在应用其他类药物时固然存在,在用治疗精神病的药和安眠药时更加突出,所以药量上就应该用得少些,特别是在开始时,一般应相当于青年人的1/3或1/2。不要连着用,因为大多数的安眠药容易成瘾,老年人更是如此。还有一点要注意的,老年人记性不好,听觉又差,眼睛又花,服什么药,什么时候用药要听得很清楚,最好别人代为照顾,才不会吃错药或者多吃药,这些对老年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1)安眠药不是“万能”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安定类药物,在药物学分类上属抗焦虑药(弱安定类药),其主要作用是稳定情绪、减轻焦虑和紧张状态,并能松弛肌肉和改善睡眠,因此除了镇静、抗惊厥和焦虑外,临床上多用于催眠。安定类药物中常用的有地西泮、阿普唑仑、氯硝西泮、艾司唑仑等,这类药物比传统的安眠药巴比妥类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安全范围更大,对呼吸抑制作用小,几乎无肝毒性,大剂量也不引起麻醉等优点,但长期应用亦可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甚至成瘾或产生戒断症状。
老年入睡眠多梦,常误以为失眠而求助于安眠药,但安定类安眠药对快波睡眠几乎无影响,因此亦不能使梦境减少,故安定类药物最适合的治疗对象是焦虑性失眠。服用安定类药物的老年人易出现嗜睡、轻微头痛、乏力等不良反应,偶然还会致低血压、呼吸抑制、视力模糊、皮疹、尿潴留、忧郁、血细胞减少等症,因此患有青光眼、重症肌无力、粒细胞减少、前列腺肥大、慢性阻塞性肺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应慎用。
长期用药的老年患者不要违背他们的意愿强行撤药,这种情况下小剂量使用安眠药反而是必要的。需要减低用药剂量时,应该采取逐级递减的方法,防止引起睡眠紊乱或反跳现象。
(2)中药“安眠”效果好:用中药治疗老年人失眠有较少的不良反应和禁忌证,故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常用于镇静安神的中药有酸枣仁、柏子仁、珍珠母、远志、合欢皮、磁石、朱砂等;用于治疗失眠症的中成药也有很多,如枣仁安神胶囊、沁元颗粒、活力苏口服液、乌灵胶囊等。
乌灵胶囊治疗焦虑症、抑郁症、神经衰弱患者的失眠有较好的疗效,不少患者在用药后逐步摆脱了对安眠药的依赖性,睡眠质量明显提高,表现为睡眠时间增加、熟睡时间长、梦少、醒后精神好等现象,且健忘、心悸、腰膝酸软等症也有改善。
乌灵菌具有利尿、补心神、治失眠等功能。天然的乌灵真菌产于地下深处,采集困难,资源珍稀。目前用人工培养的乌灵菌丝体制成的乌灵胶囊,其主要成分为多糖、维生素、微量元素、核苷类,并含19种氨基酸,不仅具有养心安神之功效,且能改善记忆障碍,并有脑保护作用。特别适用于有心脑疾病的老年失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