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得了痄腮怎么办?
冬春季节,医院里常见到一些肿着腮帮子的小儿来看病,他们患的是痄腮,也就是西医所称的流行性腮腺炎。
本病在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中有很多记载。对于痄腮的发病原因和病理机制,历代医家也有不少论述。如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中说:“风热毒气客于咽喉,颌颊之间,与血气相搏,结聚肿痛。”在中医古书中也早就认识到了疾腮是由传染得来的。从现代医学来说,该病是病毒传染引起的,发病的小儿出现耳下部位肿胀,伴有疼痛,但皮肤颜色不红,同时有发热、头痛、全身不舒服、食欲不振。少数重症病例可以有发冷、高热、头痛较剧烈、呕吐等病状,且可并发脑膜炎,或下腹痛。男孩可并发睾丸炎,女孩可并发卵巢炎;或者上腹痛,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腹泻,并发急性胰腺炎。当出现并发症时,病情往往比较重。如并发睾丸炎、卵巢炎等可影响到小儿以后的生育;并发急性胰腺炎时如不注意及时治疗,甚至可危及小儿的生命,所以对待该病决不可掉以轻心。
中医治疗痄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是辨证施治,通过内服方药和外敷的方法来治疗。一般临床上辨证可分为风热轻证和毒热雍结两个证型来辨证施治。
风热轻证以耳下腮部一侧或两侧肿胀疼痛,伴有轻微的发热或是怕冷,患儿的全身症状不重,精神如常,舌苔脉象在很多患儿中没有明显改变。这类患儿一般经过3~4日可以逐渐痊愈。中医治疗内服方药以银翘散加减。重在清热解表,疏风散结。常用药如:银花、连翘、薄荷、荆芥、桔梗、牛蒡子、生甘草、鲜芦根、竹叶、板蓝根、夏枯草等。
毒热壅结证往往表现为在腮肿以前即有发热、恶寒、恶心或呕吐、全身不适等症状,继而出现一侧或两侧腮颊肿胀、疼痛、坚硬拒按,咀嚼或张时疼痛加重,脉象滑数,舌质红苔黄。这类病人病程长,可达7~10日。治疗以普济消毒饮加减。重在清热解毒,疏风消肿。常用药有银花、连翘、板蓝根、薄荷、僵蚕、桔梗、牛蒡子、甘草、马勃、玄参、夏枯草、蒲公英等。如发现有并发症的患儿,治疗上除了辨证使用中医中药治疗外,应结合现代医学对症处理。
痄腮的治疗应采取内外合治的方法。轻、重症患儿除内服中药外,还可在腮肿处选用下列单方之一外敷。如仙人掌,去毛刺,捣烂,外敷;鲜蒲公英捣烂,外敷;或用中药如意金黄散醋调后外敷等。以上3种药均每日换药1次,用至腮肿消退为止。
有并发症的患儿要由医生治疗。一般痄腮患儿经过恰当的护理和治疗,则均可在7~12日痊愈。患儿要注意多休息,发热期间吃半流质的饮食,保持腔清洁卫生,不要到幼托机构及学校等小儿集中的地方去,以免引起流行。